close

這是一份由Marco Mundelius博士所研究的,專門針對德國柏林藝術/創意工作者所撰寫的報告,尤其探討這些工作者的收入情形。這些都是台灣最缺的資訊,自然,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想法,台灣也從未討論過:從業者就業型態、收入狀況比較,以及未來展望和保障。
光看德國人研究的水準就知道,台灣差在哪裡,以及台灣文創能沒有土石流嗎?
以下,先PO出報告中訪問Marco Mundelius博士的扼要內容,然後介紹文本。

web:
http://ideas.repec.org/a/diw/diwwob/76-9-1.html

pdf:
http://www.diw.de/documents/publikationen/73/95339/09-9-1.pdf

五個問題就教於Marco Mundelius博士
 
Dr. Marco Mundelius,DIW柏林創新、產業與服務業部門的客座研究員

問:Mundelius博士,藝術家真的一定貧窮嗎?
答:不,其實根據調查,藝術家的差異其實相當大。受雇藝術家,在柏林大概居於收入階段的前1/5左右。而獨立藝術家相比之下才貧窮。其實光收入方面,差異就滿大的—高收入者其實人數非常少,大多數藝術家收入都不高。低收入的獨立藝術家,在1998-2006年間是越來越多了。

問:在柏林,2006年約有2萬個藝術家、8萬個創意工作者,總收入約為21億歐元。這聽起來很多,是這樣嗎?
答:柏林文化工作者收入高,其實沒錯,但是這大多是前1/10賺來的。如果我們除以每個工作者平均收入,其實柏林是高於慕尼黑、漢堡或科恩的。

問:我們如何將藝術家與創意工作者作收入上的區分呢?
答:其實音樂、表演藝術的受雇者相比於其他藝術家,收入相對較高。其實這個也顯現在德國其他7個比較的地區上。不過柏林特別有種「樂團效應」(Philharmonikereffekt),特別能吸引其他地區的藝術家前來居住,前來這裡尋找受雇機會。對獨立工作者而言,收入就低很多,但這不只是柏林的特殊現象,而是全德國的現象。在1998-2006年間,收入雖然總體成長,但是低收入組卻分享不到。但是,其他經濟領域,這個現象比較沒這麼嚴重。

問:在創意工作中,誰處境最好?誰最糟?
答:最糟的大概是視覺藝術家,但這並非柏林的專有現象。他們一個月收入才700歐元,而最好的前1/10組,月收入才1400歐元。另外,其他創意部門比如廣告、建築或軟體,他們在柏林比其他地區,收入也低於一般平均的30%。只有廣播與電視業,在柏林比其他地區平均收入高。

問:社會保險對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該怎麼協助?
答:許多藝術家都有藝術家帳戶保障,不過,現在退休等待期太長,而且仍有老年貧窮的威脅。我們的觀察是,藝術家其實對老年保障需求越來越高,而目前仍缺乏一套完整機制。而藝術家保障的調整,還不能只改善老年保險而已。

其他介紹下載:
http://www.mediafire.com/?jzyk3tggqy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tschaftkk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